渝高學會發〔2017〕22號
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關于2017-2018年
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立項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各分支機構:
經專家網上匿名評審,學會學術委員會12月1日會議審議,會長辦公會議審定, 12月3日-12月8日對學會2017-2018年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立項課題名單進行了公示,公示期內無異議,予以正式立項。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報立項概況
今年課題申報單位共63家;申報總數659項;本科院校364項,高職院校295項。批準立項198項,其中本科院校立項123項,高職高專立項75項;獲準立項的課題中重點項目52項,一般項目146項(見附件)。今年我會立項的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繼續執行重慶市教委《關于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研課題相關事項的批復》(渝教高〔2013〕21號),享受市教委批準的市級課題相應的學術地位。
二、經費資助與配套
本次獲準立項的項目資助標準為:重點項目每項5000元;一般項目每項2000元。獲準立項的單位要切實履行申報時的承諾,按照《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研課題管理辦法(試行)》,對獲得立項資助的課題按不少于1︰1的比例匹配研究經費。同時加強對項目的研究指導、督促和檢查,強化過程管理,保證項目研究按計劃組織實施。
三、經費劃撥
各會員單位接到本通知后,各項目負責人及時在我會網站( www.cqgjxh.com)中下載填報《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項目任務書》,于2018年3月10日前由所在單位課題管理部門統一匯總報送學會秘書處(電子版)。經審查合格后再下撥經費。課題資助經費在《項目任務書》報送后由學會統一撥付至課題所在單位指定賬戶。
四、開題
重點課題和一般課題均實行開題報告制度。課題開題報告會由課題所在單位在立項批準后3個月內組織完成。開題前,課題負責人須填寫《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開題報告書》(簡稱《開題報告書》),經項目單位審核同意開題后,報學會秘書處備存(電子版)。重點課題開題須有校外專家參與并指導相關有關工作。
五、中期檢查
重點課題自批準立項之日起滿1年時間,項目主持人應填寫《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中期報告書》(簡稱《中期報告書》)(電子版),經所在單位審核后簽署意見報學會秘書處備存。一般課題由所在單位督促其研究進程,保證課題按期完成。
六、研究周期
學會立項課題的研究周期一般為2年。課題研究時間從學會文件批準立項之日起計算。課題研究期限在《課題任務書》中設定(重點課題一般不少于2年;一般課題具體研究期限至少不少于1年)。
七、經費使用
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的資助經費實行專項管理、專款專用。經費開支由項目主持人提出,經立項單位歸口管理部門領導審核、簽字后列支。對未按計劃完成研究的項目,我會將根據實際情況收回資助經費,直至取消其項目立項資格。
八、結題驗收
課題研究完成后,項目主持人向其所在單位歸口管理部門提出結題申請,填寫《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結題驗收表》(簡稱《課題結題驗收表》),同時提供《課題任務書》《開題報告》《中期報告》及研究報告、成果附件及其他可以說明研究成果的有關材料。重點課題結題原則上采用會議評審,評審專家須為相關領域具有副高以上職稱人員,且不少于5人,校外專家至少2人。一般課題可以采用通訊評審。各類項目在本單位結題審查后,紙質材料簽署意見并蓋公章,及時報送學會秘書處驗收并存檔。秘書處審查合格通過驗收后以公報形式公布結題項目名單并頒發《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結題證書》。
九、文件下載
《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任務書》《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管理辦法》(渝高學會發[2013]5號)等相關文件和表格請在我會網站“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網”(http://www.cqgjxh.com)高教研究欄目的“課題管理”中下載。
十、其他
經我會批準立項的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研究人員發表論文時須注明“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2017-2018年度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項目編號:CQGJ17XXXX)”。
聯系人:劉 穎,電話:63862385;13709430459。
李健蘋,電話:63862385;13996311695
特此通知。
2017年12月9日
附件: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2017-2018年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立項名單
附件
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2017-2018年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立項名單
表1 重點項目(52項,本科36項,高職16項)
序號 |
項目編號 |
申報單位 |
負責人 |
項目名稱 |
1 |
CQGJ17001A |
西南大學 |
文 琪 |
高校美育課程建設與師生審美素養評價研究 |
2 |
CQGJ17002A |
西南政法大學 |
陳 偉 |
法學研究生雙導師培養模式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
3 |
CQGJ17003A |
西南政法大學 |
陳翠玉 |
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背景下的法律史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研究 |
4 |
CQGJ17004A |
西南政法大學 |
陳怡安 |
“一帶一路”背景下重慶市高校國際化水平評價研究 |
5 |
CQGJ17005A |
重慶醫科大學 |
鄧世雄 |
醫學院校教學研究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 |
6 |
CQGJ17006A |
重慶醫科大學 |
張紹群 |
“醫教協同”模式下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能力培養效果研究 |
7 |
CQGJ17007A |
重慶醫科大學 |
羅天友 |
基于臨床思維培養的“以器官系統為中心”醫學整合課程教學改革與研究 |
8 |
CQGJ17008A |
重慶醫科大學 |
羅素新 |
互聯網支持下的病例/微課聯合教學法在循環系統教學中應用探索 |
9 |
CQGJ17009A |
重慶醫科大學 |
李為兵 |
標準化病人在醫學研究生學位考核體系建設中的研究應用 |
10 |
CQGJ17010A |
重慶師范大學 |
牟 萍 |
基于大數據和可達性的地方性師范院校生源空間格局現狀及優化研究 |
11 |
CQGJ17011A |
重慶師范大學 |
秦國平 |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數學建模的開放微課程融入教學的改革研究 |
12 |
CQGJ17012A |
重慶師范大學 |
杜家廷 |
供給側改革視角下重慶市研究生教育結構優化路徑研究 |
13 |
CQGJ17013A |
重慶郵電大學 |
林金朝 |
教育信息化支撐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及實踐 |
14 |
CQGJ17014A |
重慶交通大學 |
彭秀芳 |
以生為本的高校“雙創”教育模式研究與實踐 |
15 |
CQGJ17015A |
重慶交通大學 |
張曉平 |
“一帶一路”視域下理工科大學生工程倫理教育研究 |
16 |
CQGJ17016A |
重慶交通大學 |
陳雪鈞 |
基于共享經濟理念的重慶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研究 |
17 |
CQGJ17017A |
重慶工商大學 |
李 虹 |
高校跨學科跨專業通識實驗課游戲智庫建設與教學實踐研究 |
18 |
CQGJ17018A |
重慶工商大學 |
詹 川 |
基于招聘大數據的高校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研究及實踐 |
19 |
CQGJ17019A |
四川外國語大學 |
鐘謨智 |
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探究 |
20 |
CQGJ17020A |
四川外國語大學 |
劉 耀 |
“雙一流”大學建設中政府簡政放權行為的研究 |
21 |
CQGJ17021A |
重慶理工大學 |
文 潔 |
需求導向下的重慶市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策略研究 |
22 |
CQGJ17022A |
重慶理工大學 |
蔣東榮 |
基于工程教育認證的電氣工程特色專業建設與實踐 |
23 |
CQGJ17023A |
重慶理工大學 |
鄒 媛 |
創新驅動:本科轉型試點高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改革研究 |
24 |
CQGJ17024A |
重慶三峽學院 |
薛 娟 |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美育改革與建設研究 |
25 |
CQGJ17025A |
重慶三峽學院 |
李洪兵 |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應用型高校物聯網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研究 |
26 |
CQGJ17026A |
重慶三峽學院 |
羅衛敏 |
“互聯網+”背景下實驗教學網絡生態系統的構建——以大學計算機基礎實驗為例 |
27 |
CQGJ17027A |
重慶文理學院 |
雷璐榮 |
創新采訪與寫作:全媒體視域下“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教材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
28 |
CQGJ17028A |
長江師范學院 |
劉 筱 |
“一帶一路”背景下西部高校國際合作研究 |
29 |
CQGJ17029A |
長江師范學院 |
曾詠輝 |
基于問題導向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專題化教學改革與實踐 |
30 |
CQGJ17030A |
長江師范學院 |
張紅兵 |
小學全科教師培養實踐教學體系建構研究 |
31 |
CQGJ17031A |
重慶科技學院 |
呂俊杰 |
重慶高校冶金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 |
32 |
CQGJ17032A |
重慶科技學院 |
萬 璽 |
SPOC課程開發、建設、運行與評價:基于《企業綠色管理》SPOC的實證研究 |
33 |
CQGJ17033A |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 |
李采豐 |
大數據背景下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研究 |
34 |
CQGJ17034A |
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 |
劉貴容 |
新工科背景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大數據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
35 |
CQGJ17035A |
陸軍軍醫大學 |
黃建軍 |
院校推進整合醫學教育改革策略研究 |
36 |
CQGJ17036A |
陸軍軍醫大學 |
秦宇彤 |
臨床醫學本科生專業課程階段自我調節學習的管理模型研究 |
37 |
CQGJ17037A |
重慶廣播電視大學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 |
曾 春 |
"校企互嵌、創賽并舉"的信息類專業雙創能力培養模式研究 |
38 |
CQGJ17038A |
重慶廣播電視大學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 |
王清江 |
基于校企聯合雙導師的軌道工程專業現代學徒制研究 |
39 |
CQGJ17039A |
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
蘭作平 |
基于集團化辦學的醫藥院校中高本有機銜接的研究與實踐 |
40 |
CQGJ17040A |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 |
陳 良 |
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中高職銜接育人模式研究 |
41 |
CQGJ17041A |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陳 杰 |
“一帶一路”戰略下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 |
42 |
CQGJ17042A |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 |
屈昌輝 |
基于職業能力本位的高職物業管理專業“現代學徒制”研究與實踐 |
43 |
CQGJ17043A |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 |
邱 云 |
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標準體系建設研究 |
44 |
CQGJ17044A |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
丁志強 |
重慶市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構研究 |
45 |
CQGJ17045A |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
楊智勇 |
混合所有制現代職業院校研究與實踐 |
46 |
CQGJ17046A |
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
鄒勁松 |
高職供給側改革視域下水務管理信息化課程體系重構研究與實踐 |
47 |
CQGJ17047A |
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 |
郭光亮 |
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改革的治理機制設計及實踐探索 |
48 |
CQGJ17048A |
重慶化工職業學院 |
李 樂 |
校企合作共建產教融合的高職食品檢測技術專業的探索與實踐 |
49 |
CQGJ17049A |
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 |
胡 莉 |
基于模塊課程構架下的高職學分制模式探索與構建 |
50 |
CQGJ17050A |
重慶房地產職業學院 |
孫俊霞 |
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學體系實踐探索研究 |
51 |
CQGJ17051A |
重慶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
趙 雷 |
“工業4.0”時代下的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
52 |
CQGJ17052A |
重慶藝術工程職業學院 |
羊英姿 |
高職院校學生核心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
表2 一般項目(146項,本科87項,高職59項)
序號 |
項目編號 |
申報單位 |
負責人 |
項目名稱 |
1 |
CQGJ17053B |
西南大學 |
葉澤洲 |
高等學校“補償性”美育課程建設研究 |
2 |
CQGJ17054B |
西南政法大學 |
張曉君 |
中國涉東南亞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
3 |
CQGJ17055B |
西南政法大學 |
羅麗琳 |
重慶市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研究 |
4 |
CQGJ17056B |
西南政法大學 |
葛 靜 |
“一帶一路”背景下培養“法+商+稅”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研究 |
5 |
CQGJ17057B |
西南政法大學 |
魯釗陽 |
學科大類培養模式下金融學本科專業創新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研究 |
6 |
CQGJ17058B |
西南政法大學 |
高 昊 |
“互聯網+“時代非正式學習的環境和策略研究 |
7 |
CQGJ17059B |
西南政法大學 |
潘 俊 |
“互聯網+”背景下人權法教學模式改革研究 |
8 |
CQGJ17060B |
西南政法大學 |
朱福勇 |
“雙創”語境下法學教學“三維一體化”改革研究 |
9 |
CQGJ17061B |
重慶醫科大學 |
漆洪波 |
基于云存儲的婦產科學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的構建與研究 |
10 |
CQGJ17062B |
重慶醫科大學 |
胡 柯 |
“互聯網+”時代MOOC在眼科學教育中的應用探索 |
11 |
CQGJ17063B |
重慶醫科大學 |
鄧紅梅 |
臨床教學質量監控反饋機制信息化實踐研究 |
12 |
CQGJ17064B |
重慶醫科大學 |
殷 櫻 |
康復治療學專業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研究 |
13 |
CQGJ17065B |
重慶醫科大學 |
何 泉 |
《心電圖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的研究與實踐 |
14 |
CQGJ17066B |
重慶師范大學 |
汪定國 |
數學與應用數學本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15 |
CQGJ17067B |
重慶師范大學 |
楊雨濃 |
融合深度學習和概率編程的高校課堂表情狀態研究 |
16 |
CQGJ17068B |
重慶師范大學 |
景娜娜 |
基于自建語料庫的大一英語寫作教學診斷研究 |
17 |
CQGJ17069B |
重慶師范大學 |
黃勇軍 |
移動新媒體在大學課堂的規制與應用研究 |
18 |
CQGJ17070B |
重慶師范大學 |
高 松 |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及其啟示 |
19 |
CQGJ17071B |
重慶師范大學 |
朱 琳 |
音樂表演專業復合型人才分向培養的創新與實踐 |
20 |
CQGJ17072B |
重慶師范大學 |
毛 霞 |
新高考背景下師范院校與高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銜接一體化研究 |
21 |
CQGJ17073B |
重慶郵電大學 |
李盛竹 |
服務“一帶一路”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產教融合培養模式與實踐研究 |
22 |
CQGJ17074B |
重慶郵電大學 |
程桂龍 |
非傳統安全視閾下高校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研究 |
23 |
CQGJ17075B |
重慶郵電大學 |
張 念 |
高校郵政物流人才培養與“一帶一路”發展需求融合模式研究 |
24 |
CQGJ17076B |
重慶交通大學 |
魏 艷 |
“一帶一路”對重慶高校國際化策略的影響及應對研究 |
25 |
CQGJ17077B |
重慶交通大學 |
鄭國玉 |
高校思政課教學科研一體化團隊連接模式研究 |
26 |
CQGJ17078B |
重慶交通大學 |
方 勇 |
“新工科”背景下虛擬現實技術在工程教育中的應用研究與實踐 |
27 |
CQGJ17079B |
重慶交通大學 |
劉名武 |
課程教學驅動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 |
28 |
CQGJ17080B |
重慶交通大學 |
楊既福 |
“一帶一路”視域下我國來華留學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制度研究 |
29 |
CQGJ17081B |
重慶交通大學 |
楊先英 |
國際化視域下高校“雙創”型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
30 |
CQGJ17082B |
重慶工商大學 |
宋明江 |
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 |
31 |
CQGJ17083B |
重慶工商大學 |
張婉君 |
依托翻轉課堂與網絡教學平臺的過程型考核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
32 |
CQGJ17084B |
重慶工商大學 |
唐國鋒 |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重慶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證研究 |
33 |
CQGJ17085B |
重慶工商大學 |
孫 峰 |
全域智慧旅游建設背景下旅游與酒店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和實踐 |
34 |
CQGJ17086B |
四川外國語大學 |
司俊峰 |
“雙一流”建設視域下重慶高校內部學術治理體系變革研究 |
35 |
CQGJ17087B |
四川外國語大學 |
鄭秀敏 |
國際化視野下的學前教育專業卓越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
36 |
CQGJ17088B |
四川外國語大學 |
程 波 |
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探索 |
37 |
CQGJ17089B |
四川外國語大學 |
方曉田 |
協同治理視角下重慶高校一流學科建設研究 |
38 |
CQGJ17090B |
四川外國語大學 |
王 琥 |
CDIO理念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 |
39 |
CQGJ17091B |
四川外國語大學 |
周思邑 |
創新創業視角下《領事與僑務》跨學科實驗課程體系研究 |
40 |
CQGJ17092B |
四川外國語大學 |
朱 斌 |
服務“一帶一路”的復合型翻譯人才培養研究 |
41 |
CQGJ17093B |
四川美術學院 |
周宗凱 |
圍繞創新創業教育的重慶高校應用轉型思考研究 |
42 |
CQGJ17094B |
四川美術學院 |
謝 飛 |
基于“校本課程平臺”的藝術院校網絡教學機制研究與實踐 |
43 |
CQGJ17095B |
四川美術學院 |
陳 靜 |
實驗性漆器特色課程建設研究 |
44 |
CQGJ17096B |
重慶理工大學 |
劉 偉 |
基于MOOC模式的現代電力系統全景虛擬平臺構建研究 |
45 |
CQGJ17097B |
重慶理工大學 |
劉麗偉 |
高校戰略規劃執行力提升策略研究 |
46 |
CQGJ17098B |
重慶理工大學 |
姚璐璐 |
基于經管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商務英語實踐能力之“CPTT”培養模式研究 |
47 |
CQGJ17099B |
重慶理工大學 |
張 杰 |
基于深度學習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以《電子技術》課程為例 |
48 |
CQGJ17100B |
重慶三峽學院 |
余先倫 |
新工科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建構主義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
49 |
CQGJ17101B |
重慶三峽學院 |
童洪志 |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政策組合對地方高校科研創新行為的影響機制研究 |
50 |
CQGJ17102B |
重慶三峽學院 |
左都全 |
構建“眾創”平臺,基于“雙創”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理論實踐與探索——以工程設計類專業為例 |
51 |
CQGJ17103B |
重慶三峽學院 |
羅紅衛 |
基于企業運行模式下的高校管理類課程群課堂教學機制設計及其效果評估體系建設研究 |
52 |
CQGJ17104B |
重慶三峽學院 |
鄭 丹 |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英語MOOC課程的改革與實踐 |
53 |
CQGJ17105B |
重慶文理學院 |
張海生 |
我國高校“新工科”的建設模式與分類發展研究 |
54 |
CQGJ17106B |
重慶文理學院 |
王競一 |
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創業機會識別能力的機理及模式創新與實踐研究 |
55 |
CQGJ17107B |
重慶文理學院 |
孫雪峰 |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生態模式構建研究 |
56 |
CQGJ17108B |
重慶文理學院 |
潘俊杰 |
基于共享理念的大學生“雙創”能力培育新模式研究 |
57 |
CQGJ17109B |
重慶文理學院 |
牟 芷 |
“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創新 |
58 |
CQGJ17110B |
長江師范學院 |
包莉秋 |
“互聯網+”背景下地方高校美育現狀及對策研究 |
59 |
CQGJ17111B |
長江師范學院 |
冉陸榮 |
供給側改革視角下重慶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優化研究 |
60 |
CQGJ17112B |
長江師范學院 |
蘇 敏 |
奧爾夫教學法本土化實踐與探索 |
61 |
CQGJ17113B |
長江師范學院 |
陳國鵬 |
“互聯網+”視角下重慶市高校教學資源共享的路徑構建和協調機制研究 |
62 |
CQGJ17114B |
長江師范學院 |
胡俊飛 |
融馬克思主義研習于高校中文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
63 |
CQGJ17115B |
重慶科技學院 |
鐘昆明 |
地方本科高校地質類新工科關鍵要素研究 |
64 |
CQGJ17116B |
重慶科技學院 |
葛繼科 |
網絡安全課程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研究與實踐 |
65 |
CQGJ17117B |
重慶科技學院 |
羅曉東 |
基于“互聯網+”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課程教學體系改革與探索 |
66 |
CQGJ17118B |
重慶科技學院 |
耿富云 |
重慶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成效評估指標體系研究 |
67 |
CQGJ17119B |
重慶科技學院 |
卜長明 |
學科交叉培養創新型工程碩士研究生研究 |
68 |
CQGJ17120B |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 |
羅 飛 |
“互聯網+VR”公共影視藝術課程——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研究 |
69 |
CQGJ17121B |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 |
王 麗 |
“互聯網+”背景下重慶高校美學課程教學研究 |
70 |
CQGJ17122B |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 |
魏 婷 |
基于情緒智力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塊化課程及實踐體系研究 |
71 |
CQGJ17123B |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 |
張 蘊 |
MOOC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模式研究 |
72 |
CQGJ17124B |
重慶警察學院 |
馬永坤 |
公安院校卓越警務人才協同培養的實踐與思考 |
73 |
CQGJ17125B |
陸軍軍醫大學 |
熊加祥 |
以干細胞知識為載體培養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實踐研究 |
74 |
CQGJ17126B |
陸軍軍醫大學 |
王艷艷 |
醫學本科生“臨床遺傳學”創新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 |
75 |
CQGJ17127B |
陸軍軍醫大學 |
趙 卓 |
基于自主創新的生物技術制藥產學研教學案例庫及其創新創業教育實踐體系的構建 |
76 |
CQGJ17128B |
陸軍軍醫大學 |
王宗華 |
高校大學生《災害自救互救技術》通識課程的構建及教學實踐研究 |
77 |
CQGJ17129B |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 |
唐 茜 |
基于特色小鎮建設促進高校雙創人才培養研究 |
78 |
CQGJ17130B |
重慶工程學院 |
塔懷紅 |
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微課程教學研究與實踐——以《手繪效果圖》課程為例 |
79 |
CQGJ17131B |
重慶工程學院 |
郭 英 |
基于“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的“雙創”全程服務體系構建與實踐研究 |
80 |
CQGJ17132B |
重慶工程學院 |
王 娟 |
立足新工科面向新能源和智能駕駛汽車電子專業課程改革的研究 |
81 |
CQGJ17133B |
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 |
王 萌 |
“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 |
82 |
CQGJ17134B |
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 |
陳海霞 |
重慶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開放式課程體系的建設與實踐研究 |
83 |
CQGJ17135B |
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 |
吳玉梅 |
“互聯網+”下基于翻轉課堂的會計專業核心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 |
84 |
CQGJ17136B |
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 |
劉佰昌 |
雙創時代獨立院校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與實踐研究——以重慶校區為例 |
85 |
CQGJ17137B |
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 |
畢孝儒 |
大學生發展需求視域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證研究 |
86 |
CQGJ17138B |
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 |
李文娟 |
應用科技大學電子信息類專業通識課程教學研究與實踐——以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為例 |
87 |
CQGJ17139B |
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 |
邵景奎 |
應用型高校財務會計課程慕課教學資源平臺的構建研究 |
88 |
CQGJ17140B |
重慶廣播電視大學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 |
劉茂玲 |
“微文化”視域下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實效性創新研究 |
89 |
CQGJ17141B |
重慶廣播電視大學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 |
蔡 茜 |
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雙分”混合制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 |
90 |
CQGJ17142B |
重慶廣播電視大學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 |
胡萬達 |
遠程開放教育與職業教育融合的特征與實現路徑研究 |
91 |
CQGJ17143B |
重慶廣播電視大學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 |
黃 翔 |
混合學習支持服務的功能機制研究與實踐 |
92 |
CQGJ17144B |
重慶廣播電視大學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 |
王 嵋 |
基于現代學徒制框架下探索交互媒介對非遺文化的傳播與創新——以梁平三絕為例 |
93 |
CQGJ17145B |
重慶廣播電視大學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 |
劉 波 |
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實踐研究——以高職房地產法規課程為例 |
94 |
CQGJ17146B |
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 |
曹 堅 |
大學生雙創教育的實踐模式研究與探索 |
95 |
CQGJ17147B |
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 |
熊攜迪 |
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在電力職業教育中的實踐探索 |
96 |
CQGJ17148B |
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
王 卉 |
MOOC平臺在普及社區孕產婦產褥期母嬰保健知識中的應用研究 |
97 |
CQGJ17149B |
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
張永慧 |
醫學高職高專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研究 |
98 |
CQGJ17150B |
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
周 靖 |
高職高專有效課堂管理行為研究——以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為例 |
99 |
CQGJ17151B |
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
何 坪 |
醫學類高職高專院校標準化病人在臨床醫學專業中的應用研究 |
100 |
CQGJ17152B |
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
鄧慶華 |
基于新版執業藥師考試大綱的高職高專《藥理學》混合式教學改革研究 |
101 |
CQGJ17153B |
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
吳正吉 |
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實訓基地建設標準研究 |
102 |
CQGJ17154B |
重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
吳 雋 |
基于崗位能力需求的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建設研究與實踐 |
103 |
CQGJ17155B |
重慶航天職業技術學院 |
張 鈺 |
工匠精神與高職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的創新發展研究 |
104 |
CQGJ17156B |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 |
徐小輝 |
“互聯網+”高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及可持續發展研究 |
105 |
CQGJ17157B |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 |
陳艷麗 |
精細化管理模式下藝術院系輔導員工作研究 |
106 |
CQGJ17158B |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 |
駱劍華 |
高職院校財稅專業實訓課程“1+3”教學模式應用與研究 |
107 |
CQGJ17159B |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 |
烏洪杰 |
“供給側”改革視域下的高職創業教育模式研究 |
108 |
CQGJ17160B |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 |
諶 夏 |
以行業大數據分析為需求導向的差異化電子信息高職教育創新機制研究 |
109 |
CQGJ17161B |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繆曉賓 |
高等職業教育中“互聯網+”課程的教學實踐與教材建設研究 |
110 |
CQGJ17162B |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何乾坤 |
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精準扶貧路徑探索 |
111 |
CQGJ17163B |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 |
趙 堅 |
高職教育專業對接產業促進機制研究 |
112 |
CQGJ17164B |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 |
辜川毅 |
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體系研究與實踐 |
113 |
CQGJ17165B |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 |
牟 婷 |
信息化條件下高職英語“微課”+“BYOD”教學研究與實踐 |
114 |
CQGJ17166B |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
吳 蘭 |
高職院校營銷專業實踐性教學運用研究——以眼動實驗對服裝類互聯網企業影響因素研究為載體 |
115 |
CQGJ17167B |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
葉曉霞 |
高職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構成藝術》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相銜接的實踐研究 |
116 |
CQGJ17168B |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
游普元 |
建筑專業的專業課程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應用研究 |
117 |
CQGJ17169B |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
段筱簫 |
“一帶一路”國際校企一體化辦學創新發展研究 |
118 |
CQGJ17170B |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
駱大勇 |
“互聯網+”時代增強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踐研究 |
119 |
CQGJ17171B |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
馮廷燦 |
高職“雙師型”教師標準研究 |
120 |
CQGJ17172B |
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
吳渝玲 |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職“雙創”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
121 |
CQGJ17173B |
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
卓春英 |
“一帶一路”渝部區域高職教育專業對接產業促進機制研究 |
122 |
CQGJ17174B |
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
徐 健 |
區域共享型市級專業實訓基地標準研究——以重慶水電職院中央財政支持的供用電技術專業實訓基地為例 |
123 |
CQGJ17175B |
重慶城市職業學院 |
劉仲全 |
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中的制度創新研究 |
124 |
CQGJ17176B |
重慶城市職業學院 |
范凌云 |
基于創新創業教育的“三師型”職教師資培養基地建設研究 |
125 |
CQGJ17177B |
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 |
黃 雪 |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繪本教育理論與欣賞教學模式研究 |
126 |
CQGJ17178B |
重慶財經職業學院 |
張志平 |
重慶市高等職業教育經費績效評價及保障制度構建研究 |
127 |
CQGJ17179B |
重慶建筑工程職業學院 |
顏 勤 |
以就業為導向的建筑設計專業混合式教學研究 |
128 |
CQGJ17180B |
重慶建筑工程職業學院 |
王麗英 |
基于“互聯網+”的高職鋼結構立體化教材建設研究 |
129 |
CQGJ17181B |
重慶建筑工程職業學院 |
張春麗 |
基于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平臺的高職專業建設監測與評價研究 |
130 |
CQGJ17182B |
重慶商務職業學院 |
周占富 |
“‘國賽’機制下分組競賽”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以烹調工藝與營養專業核心實訓課程為例 |
131 |
CQGJ17183B |
重慶化工職業學院 |
陳本壽 |
從供給側角度基于MES模塊教學的《藥物分析》教學改革探索 |
132 |
CQGJ17184B |
重慶旅游職業學院 |
呂春麗 |
高職服務類專業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
133 |
CQGJ17185B |
重慶安全技術職業學院 |
梁元杰 |
高職院校安全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
134 |
CQGJ17186B |
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 |
江 鳳 |
重慶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理論與實踐研究 |
135 |
CQGJ17187B |
重慶房地產職業學院 |
葉穎娟 |
職業教育虛擬仿真教學資源開放共享機制研究 |
136 |
CQGJ17188B |
重慶房地產職業學院 |
張慶月 |
互聯網技術與工學結合模式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的融合及應用探索 |
137 |
CQGJ17189B |
重慶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
張 華 |
“互聯網+”背景下工業機器人課程實訓教學研究 |
138 |
CQGJ17190B |
重慶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
袁明蘭 |
基于建構主義的混合學習模式在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
139 |
CQGJ17191B |
重慶電訊職業學院 |
梁秋爽 |
基于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立體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140 |
CQGJ17192B |
重慶能源職業學院 |
劉 云 |
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研究 |
141 |
CQGJ17193B |
重慶能源職業學院 |
陳漢林 |
基于CDIO的高職工程造價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
142 |
CQGJ17194B |
重慶交通職業學院 |
王 巖 |
通識教育視閾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
143 |
CQGJ17195B |
重慶交通職業學院 |
崔利賓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創業教育路徑研究 |
144 |
CQGJ17196B |
重慶公共運輸職業學院 |
鄒 雄 |
高職院校軌道運營專業學生服務意識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
145 |
CQGJ17197B |
重慶藝術工程職業學院 |
游祖元 |
基于互動直播和在線學習的校級課程共享探索與實踐 |
146 |
CQGJ17198B |
重慶電信職業學院 |
尹明鋰 |
高職“訂單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以重慶電信職業學院“北汽銀翔班”為例 |
- 上一篇: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
- 下一篇:沒有了